1. 1
            2. 2
            3. 3
            4. 4
            5. 5

            一年一度的汽車動力界“奧斯卡”來了

            作者:clcarcn 日期:2020-12-10 瀏覽:47次

            12月8日,由汽車與運動雜志社主辦的“中國心”2020年度頒獎盛典在京隆重舉行。“中國心”2020年度十佳發動機、“中國心”2020年度十佳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中國心”2020年度動力總成零部件三大評選頒獎典禮同臺舉辦。中國能源汽車傳播集團董事長劉建林,中國汽車報社社長辛寧,中國汽車報社總編輯桂俊松,科技部新能源汽車重大專項專家、 “中國心”年度十佳發動機評選專家評審委員會名譽主任王秉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邢敏,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侯福深,汽車與運動雜志社總編輯楊建軍等行業領導和近三十家來自企業的獲獎嘉賓出席了本次活動。

            三大評選同臺頒獎 見證汽車動力新成就

            今年“中國心”的發動機、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動力總成零部件三大評選首次同臺頒獎。歷經海選報名、大量資料篩選、實車測試等層層環節篩選,三十款獲獎產品從海選產品中脫穎而出,在這些獲獎產品上,不僅可以看到前沿的技術的應用,更可以看出當前汽車動力多元化的趨勢和方向。

            “中國心”2020年度十佳發動機獲獎機型繼續呈現小型化的增長趨勢,其中1.5L排量占7臺。渦輪增壓技術依舊是主流,動力響應更好的雙流道結構占據主導,電控執行器泄壓閥也被大規模投入應用,技術含量更高的VGT可變截面渦輪增壓器被廣泛推廣;在發動機核心的系統方面,350bar燃油噴射技術、高滾流、高能點火、電控VVT、VVL、甚至是可變缸等新技術幾乎成了常規配備。

            上海交通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中國心”年度十佳發動機評選專家評審委員會主任許敏

            “與往年注重升功率、升扭矩,動力性不同,今年獲獎發動機在保證動力性的同時更加注重經濟性的平衡,熱效率方面表現尤為突出,提高發動機熱效率已經成為目前乃至未來傳統內燃機的必然發展趨勢。” 上海交通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中國心”年度十佳發動機評選專家評審委員會主任許敏說。

            上海交通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心”年度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評選專家評審委員會主任殷承良

            中國能源汽車傳播集團董事長劉建林為獲獎新能源汽車企業頒獎

            在今年相對低迷的市場環境下,很多新能源企業沉下心,回歸到關注用戶需求,精心打磨產品。這在今年獲獎的一汽紅旗新能源、比亞迪、廣汽新能源、小鵬汽車等車企獲獎的產品上都有所體現。“無論是從外觀到內飾,從動力性到NVH,從底盤的調校到續駛里程,包括電池的能量密度,今年的新能源汽車都有了全方位的提升。”;上海交通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心”年度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評選專家評審委員會主任殷承良表示。

            真正基于滿足客戶、行業技術發展兩大需求的目標,“中國心”2020年度動力總成零部件評選大幅升級。首先,今年首次采用現場參評模式,專家評委陣容也大幅擴容,16位由專業學科帶頭人、企業技術領頭人組成專家評審委員會,其次,今年的評價體系由專家評審委員會討論,制定全新的評價標準,獲獎產品不單純靠銷量、市場份額,而更注重產品的技術附加值以及對產業技術發展的貢獻。

            “實際上,現在汽車產業大而不強的核心問題還是在于零部件技術上的短板。在我們慶祝新能源動力和傳統動力的高歌猛進走向世界前沿的同時,不能忘了零部件企業需要更多的支持。”在零部件企業的頒獎典禮現場,許敏認為,尤其要感謝這些多年來堅持產品研發投入的零部件企業,致敬他們敢于啃“硬骨頭”的這種迎難直上的勇氣。

            科技部新能源汽車重大專項專家;“中國心”年度十佳發動機評選專家評審委員會名譽主任王秉剛致辭

            “ ‘中國心’評選見證了國內汽車產銷規模從2006年的721.6萬輛到2019年的2576.9萬輛的井噴式增長,更見證了包括汽車動力技術在內的汽車技術的巨大變革,也見證了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和我國自主品牌企業的快速成長。”王秉剛說。

            汽車動力界的“奧斯卡” 產業技術進步的推動者

            “中國心”評選萌生于我國汽車發動機產業剛剛起步的初創時期,成長于我國汽車動力技術蓬勃發展的大時代。經過15年的發展, “中國心”獎項被業內譽為汽車動力界的“奧斯卡”。“中國心”評選也已成長為從單純的傳統動力到新能源汽車動力,從大總成到關鍵零部件在內的中國汽車動力全產業鏈平臺。

            “‘中國心’評選不僅是中國汽車動力技術發展的見證者,更是汽車動力產業技術進步的積極推動者!今后我們將繼續為動力技術進步搭建更多的交流平臺,推動更多的汽車動力新技術應用,也要讓更多的終端消費者能通過‘中國心’平臺發現汽車“心”價值!”辛寧表示。

            汽車與運動雜志社總編輯楊建軍致辭

            事實上,現在中國心”評選的意義已經超出評選本身,而成為推動汽車動力技術發展的積極力量。“從2006年創辦至今,‘中國心’評選已經從最初的單一評選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已經成為行業中的一個品牌傳播、需求對接和技術互動的重要平臺。”汽車與運動雜志社總編輯楊建軍說,積極推動企業間的技術交流,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將是“中國心”今后的重要使命。

            近兩年,汽車企業對于技術交流的需求和愿望逐漸增強。今年雖然受新冠疫情影響,“中國心”評選的相關落地活動直到7月才逐漸展開。主辦方汽車與運動雜志社克服了很多困難,在7~11月期間先后組織舉辦了5場汽車動力評鑒會,開展了近十次的企業技術高管的高端訪談,了解企業最新發動機發展規劃和技術路線動態和對當前政策法規的建議。10月,在“中國心”2020年度的實車測試環節,近40家企業將近300人的參與了此次實車測試環節,參與人員規模遠遠超過歷屆記錄。

            正如汽車與運動雜志社原出版人、“中國心”評選活動創始人周麗娟所說,現在“中國心”評選的背后站著整個行業。 “通過這個評選,我們把中國汽車動力界優秀的企業、人才和產品都聚集在一起,建立了一個共同推動產業技術進步的生態圈。”她表示。

            中國動力 追趕世界前沿技術

            在今年“中國心”15周年的企業走訪中,我們了解到,很多企業的發動機開發,已經能夠自主完成從性能開發、燃燒系統開發、標定仿真以及后期的各種實驗驗證等一整套研發流程,有的企業甚至在ECU、TCU控制系統開發等“卡脖子”的核心技術領域實現了實質性的突破;有的企業在對外合資合作中實現聯合開發,互補共贏,在引入了外方全套技術標準、開發流程同時,為降低開發成本和滿足中國市場需求做出積極貢獻;有的合資企業依托全球技術資源,反哺發動機電氣化、智能化發展;有的企業則在積極布局新四化下的汽車動力多元化路線……

            “今年十佳發動機評選的特色是什么?我認為,是本土品牌企業普遍表現出色,企業在技術應用上比合資品牌的產品要先進,指標還要好,這標志著中國本土品牌正在走向技術的前沿。”許敏教授說,在評選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合資品牌在新技術引入市場方面,沒有自主品牌快。在技術追趕的同時,自主品牌企業在研發上的低成本、快速、高效率方面的優勢也非常明顯。”許敏教授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可喜的變化,表明本土品牌的技術水平已經接近世界前沿,而且正在趕上來!“我相信這只是一個開始,或者說只是中國本土品牌產品、技術發展的一個縮影,未來我們會有越來越多先進的、強大的產品,不斷地推動中國汽車產業鏈一步一步由大變強。”他表示。